鼎力教育-安徽成考網:工信部備案號:皖ICP備18015012號-1;公安部備案號:34010202600765。
你的位置: 首頁 > 成考復習 > 輔導講義 > 高起點
成人高考《語文》語言的表達與應用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5-08 作者:安徽成考網 http://u3f943gb.cn 點擊:

全國成人高考《語文》科目??肌⒁卓贾R點 


第一部分  語言知識及運用

考點6、語言的表達與運用

語言的表達運用講究準確、鮮明、生動、簡明、貫、得體。前五點,是對語言自身的要求:得體則是要求語言運用要符合外部環(huán)境。


1、準確

準確指在正確理解文意、句意的基礎上,把握句段的關鍵信息、內容要點、中心思想按照題目的要求,使詞語運用、句式選擇、語氣選擇等符合表達目的。準確在語言運用的各種題型中均有考查。語言的準確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
(1)符合特定的情境。

如:

曲輕風扶細柳,淡月失梅花。

其中“扶”和“失”二字用得相當準確。“扶”字把“輕風”人格化了,形象地描繪出了“輕風”徐來、柳枝拂然的柔態(tài),給人以柔美之感。用一個“失”字,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。

(2)符合事理及對象。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,正確地運用謙尊稱呼。

(3)正確使用口語、書面語??谡Z通俗易懂,書面語莊重典雅,它們并無優(yōu)劣之分,只是使用的場合不同而已??谡Z、書面語的轉化。復述或轉述的重點的轉化,還要注意轉述時間、地點對象等具體情況。

(4)準確表達范圍、程度及心理。

如:

有一個貝殼迷花了十年的心血,收集到幾千種遠東出產的貝殼。

“收集”用得不準確?!盎私甑男难闭f明找尋的難度應該很大,所以,用“搜集”更準確。

 

2、鮮明

鮮明是指用詞造句都能明白、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,不模棱兩可,不含糊其辭。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。要注意精心選擇不同感情色彩的詞和不同語氣的句子,把自己的褒貶好惡清楚明了地表達出來;要力求語言通俗明白,不生造詞語,不用冷僻詞語,不隨便使用文言詞和文言句式;要盡量使用簡潔明快的短句,不隨便使用結構復雜、晦澀難懂的長句。

具體要求是

(1)精確選用詞語。在選用詞語方面,不同感情色彩詞語的選用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在表達時,自己不同的態(tài)度與感情,可以通過詞義的褒貶來實現。感情色彩鮮明的褒貶義詞語可以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,那些感情色彩不鮮明的中性詞,只要結合好語境,同樣也可以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,增加語言表達的鮮明特點。表達時如果能做到色彩鮮明,則可以突出所要表達的事物特征。

如:

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。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。能不憶江南?

該詞僅用兩句就描繪出朝霞出現在東方時,江邊的花兒比火焰還紅,春天到來后,江水就像草那樣碧綠的圖景。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鮮明的江南風景畫面。通過一系列色彩詞的使用,表達出作者對江南的喜愛之情。

(2)恰當選用句式。在語言表達中,要注意句式的變換,一定的句式表露一定的感情,句式變了,句意也會產生的變化。如:肯定的語氣表明觀點,可體現自己態(tài)度的堅決;雙重否定、反問句式可加強語氣,使自己觀點的表達更加鮮明而強烈。句子形式整齊,聲音和諧,氣勢貫通,意義鮮明,適合于表達豐富的感情,能給人以深刻而鮮明的印象。散句則句式靈活而富有變化,長短不一,自由活潑,生動感人,使用散句能使語氣舒緩,舒卷自如。

另外,如能恰當地使用反問、排比、對偶等修辭,也能增強語言的鮮明感。

 

3、生動

生動指具體形象,新鮮活潑。生動,往往是以準確、鮮明為前提的。有時做到了準確、鮮明也就做到了生動;而離開了準確、鮮明去片面追求生動,就會給人矯揉造作、華而不實之感。要注意恰當使用動詞、形容詞,從形聲、色等方面對事物進行形象的描摹,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;要注意運用比喻、擬人、借代夸張、雙關等修辭方法,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靈動性,增加語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;要注意句式的整齊勻稱,講究音節(jié)的押韻和諧,力求語言的聲律美,讓人讀起來上口,聽起來悅耳。

具體要求是:

(1)恰當選用詞語。使用表現力強的詞語或色彩濃重的詞語。使用的詞語具有生動傳神的表現力,可把詞語用活。如宋祈的《玉樓春》的詞句:

綠楊煙外曉寒輕,紅杏枝頭春意鬧。

該句運用了通感手法,一個“鬧”字使視覺和聽覺得到溝通,生動逼真地寫出了枝頭繁花競放,蜂蝶紛飛,春意盎然的景象。

(2)恰當選用句式。語言表達中,相同的意思,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,就有不同的表達效果。在句式的選擇中,應注意特殊句式、常用句式、長句短句、駢句偶句、陳述句與疑問句的穿插交錯,注意語句的整散、錯綜變化、語氣、倒裝等方面。

如:

射箭要看靶子,彈琴要看聽眾,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么?

第三分句本可寫成“寫文章做演說也要看讀者看聽眾”,但作者卻換用反問句式,形成整散結合,同中見異的修辭效果,使語言顯得活潑多姿。

(3)恰當使用修辭手法。語言表達要生動就應該選擇那些具體的、形象的、新鮮的、內涵豐富的和能夠調動人的感官體驗的詞語。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,可以使語言更生動、準確、鮮明,增強語勢。如比喻使事物更形象生動比擬把事物人格化,使描繪對象色彩鮮明、生動形象、表意豐富;排比可加強語勢、充實內容、加重感情:反問是為了強調;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,以加強語氣、烘托氣氛、增強表達效果;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練、抒情酣暢;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。

如:

一張枯葉飄落在蘇比的膝頭,這是杰克·弗洛斯特的名片。杰克對麥迪生廣場的老住戶很客氣,每年光臨之前,總要先打個招呼。(歐·亨利《警察與贊美詩》)

語段中把“枯葉”比作“名片”,生動新穎,把冬天擬人化,使它具有人情味,語言富有幽默感,正好體現出蘇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并不畏冬天的心情。

 

4、簡明

簡明是指語句表意時,在清楚表達意思的前提下,要力求簡要明白。簡要指不重復啰嗦,不拖泥帶水;明白指表達沒有歧義費解之處。用一句話來概括,簡明就是用盡可能少的語言,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,達到盡可能高的準確度和可理解度的效果。要做到用語簡要結合具體的語境,省去不必要的重復。

看下邊這幾句話:

①你們好心腸要好到底,我們上禮拜的一塊錢總得補給我們。

②構成人體細胞的各種原子,取自于飯菜,然而它們在人體內已不再是飯菜了。

③《毀滅》?我記得不知一本什么雜志上介紹過,說是一本好書。

④老漁民長得高大結實,看樣子有六十歲左右,嘴巴下留著一把花白胡子。

①的第一個“我們”應刪掉。②“取自”有“于”的意思,再加上“于”,重復。③“什么”包含疑問的意思,加上“不知”語意重復。④“嘴巴下”多余。

 

5、連貫

連貫是從語言的組合銜接上對語言運用提出的要求。一篇之中,先說哪一段,后說哪一段:一段之中,先說哪一句,后說哪一句,都要作通盤考慮,合理安排,盡可能使文章語意暢達、前后貫通、一氣呵成。要使文章語言連貫,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
(1)話題要前后統(tǒng)一。每個句子要圍繞統(tǒng)一的話題,句子的話題與段的話題一致每段要圍繞統(tǒng)一的話題,使段的話題與全文的話題一致。如果在幾句話或幾段話中間插入與這一話題或這一中心無關的話,就會造成意思的跳躍或中斷,導致話題轉移,影響語言的連貫。

如:

到今年2月初,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經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發(fā)表在最新一期的《北京大學學報》上。這雖然還是初步的研究成果,但它的巨大意義是不難理解的。在長達1.6億多年的中生代……尤其對了解恐龍在600多萬年前滅絕的原因,更為重要。而這些研究均極為困難,因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。

這段話主要是說明研究恐龍蛋化石的重大意義,后邊突然插入“而這些研究均極為困難”一句,致使話題轉移,影響了語言的連貫。

(2)表述角度要一致。說明一個意思,描述一個對象,總要有一個表述的角度,包括時間角度、空間角度、人稱角度等。一句話或意思聯系緊密的幾句話,表述的角度應該前后一致。如果敘述角度不斷變換,就會影響語言的連貫。

如:

1936年12月9日,欲赴臨潼向蔣介石請愿的西安學生,在幾座城門均被國民黨關閉的情況下,于中正門(今解放門)向軍警發(fā)動了強大的宣傳攻勢,終于感動守城軍官及門衛(wèi),打開鐵鎖,沖出城門,奏響了震驚世界的“西安事變”的序曲。

前邊幾個分句敘述的是“西安學生”,“打開鐵鎖則承前省略換成了“守城軍官及門衛(wèi)”,后邊“沖出城門”則又轉回了“西安學生”,這樣換來換去,影響了語言的連貫。如果在“打開鐵鎖”后斷句,在“沖出城門”前加上“學生們”,語言就連貫了。

(3)語言要銜接緊密,注意語言形式上的銜接與呼應,是保持話語連貫的一個重要條件。語言形式上的銜接主要指恰當使用關聯詞語、巧妙使用意思有聯系的詞語或句子、適當使用過渡性語句或段落等。

如:

1993年初,李廣嶺發(fā)現他收集到的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。這枚較小的蛋化石,顯得有些扁,直徑為9厘米,約重450克,蛋殼完整沒有裂紋,比跟它同科大小的要輕。

第一句只說他發(fā)現“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”緊接著卻說“這枚較小的蛋化石”,“較小”在前邊沒有交代,很突然,致使語意表達不連貫。

 

6、得體

所謂得體,就是適合語言環(huán)境,用語恰如其分?!暗皿w”之“體”,既不是指文體,也不是指語體,而是指在書面或口頭交際中的遣詞造句用語,務須恰如其分地表達意思。程度的深淺,色彩的濃淡,范圍的大小,語氣的強弱等,要做到分寸感強,與語境保持和諧一致。這是語言運用的最高標準,以此求得語言運用的最佳效果。運用語言得體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:

(1)明確目的,有的放矢,說話也好,寫作也好,都有一定的目的,或敘述事件,或說明事理,或描述現象,或抒發(fā)感情,等等。因此,在動口說話或動筆寫作之前,先要明確目的。

比如夏衍的《包身工》,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壓迫、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,揭露帝國主義勾結中國的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現象,因此,選用了許多能達到這一目的的詞語和句式。第一段就很典型:

舊歷四月中旬,清晨四點一刻,天還沒亮,睡在擁擠的工房里的人們已經被人吆喝著起身了。一個穿著和時節(jié)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大聲地呼喊:“拆鋪啦!起來!”接著,又下命令似的高叫:““蘆柴棒’,去燒火!媽的,還躺著,豬玀!”

這一段二方面寫包身工,他們“睡在擁擠的工房里”,“天還沒亮”就“被”人像牛馬一樣“吆喝”著起床。被動句式及“吆喝”的選用,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慘遭遇。另一方面寫帶工老板,他們則是“大聲地呼喊”,“命令似的高叫”,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。詞語和句式的選用,同樣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帶工老板的兇殘、狠毒。

(2)看準對象,講究分寸。語言交際總是雙向的,既有說或寫的一方,也有聽或讀的一方。因此,說寫者就不能想說什么就說什么,而要從對象的年齡、職業(yè)、思想、性格等特點出發(fā),說恰當的話,即所謂“對什么人說什么話”。

冰心先生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。有個小朋友讀過她不少文章,很敬重她。有一次見到她,這個小朋友問:“冰心奶奶,您今年幾歲了?”“幾歲”是問小孩子的話,用問小孩子的話來詢問一個七八十歲的德高望重的老奶奶,不得體。如果說成“您高壽?”或“您多大年紀了?”就比較得體了。魯迅寫文章時很注意這個方面,他在《記念劉和珍君》中,轉述別人的話時,就直接稱“劉和珍”,自己敘述時則稱“劉和珍君”,表現了對她的敬重。

(3)適應場合,巧妙用語。場合,既指一定的時間、地點構成的總體氛圍,也指交際當時的自然情景和社會情景。所謂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所謂“因境設辭”,指的就是要適應不同的場合,說話用語巧妙自然。

場合有種種不同,或悲痛,或歡樂;或正式,隨意;或緊張繁忙,或輕松愉快,等等。不同的場合,對語言運用有不同的要求。一般說來,在悲痛的場合,應該嚴肅、認真,不宜說些無關痛癢的笑話;在歡樂的場合,應該高興、愉快,不宜嘮叨自己的苦惱、不滿。


免費獲取【安徽成考網】為您定制的學歷提升方案
聲明:
(一)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,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
(二)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,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學習目的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對內容、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,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。
成人高考《語文》語言的表達與應用
字體: A+ A A-